我的格萨尔故乡还愿之旅
阿来
不是第一次了,写完一部作品后,总要重新游历一遍作为故事背景的那片大地。有些时候,这种游历会有一个直接的结果,〈尘埃落定〉之后,我就曾经重新游历了当年嘉绒十八个土司的故地,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的部分地区,不意间又写了一本书叫〈大地的阶梯〉的书,一本地理,文化,历史交相辉映的书,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本芜杂的书。更多的时候,则只是行走与回味,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游历中,新的故事又在心中生长了。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将要结束的时候,这种要重新游历设为故事背景地的意愿更是空前强烈。记得是五月二十八号完稿,重新整理一遍后, 六月四日,就驾车经川藏线去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差不多一周时间,围着贡嗄雪山转了一圈,下了山,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康定情歌那个康定),特意邀集了甘孜州的几位领导和当地的文学朋友聚了一次,醉了一场。感谢我在三年前开始着手小说材料的搜集时,曾经蒙他们关照,为我游历德格、甘孜、康定、道孚、炉霍、色达和白玉等县的广阔康巴大地,搜集材料,感受气氛与地理提供了许多的方便。
这是我的还愿之旅,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的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感谢所有朋友,给我的教益与帮助。当然,对我而言,还不仅仅是一次还愿之旅那么简单。那是进一步的自我反省,进一步的学习。人生的长途连绵不断,上一次结束的地方,正是下一次的出发之地。
可惜的是,这次还愿之旅刚刚开始就匆匆结束了。因为单位有事(筹备并主持四川作家的抗震文学研讨会)返回了成都。几天后到北京,与出版社谈及此遗憾,他们脑子灵,提出要有一些读者和我共同还完成这次旅程。我同意这样的计划。既然把一本书奉献给读者是一种分享,这样的旅行我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分享。特别是考虑到〈格萨尔王〉作为“活的史诗”的形态,还在康巴大地上,以一种与书面文学的流传截然不同的形式在四处流传,和读者一起深入其中,正是读者与作者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前面说过,我的故事来自于那里的百姓,我的灵感也拜这片雄奇广阔土地的赐予,我愿意在“现场”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动与经验。
很快我就离开了北京,也许沟通不够,出版社的宣传好像说成是阿来西藏游。我想,说成是“格萨尔故里康巴行”更为准确一些。康巴是青藏高原的一个部分,康巴人是藏族人的一个部份,学界一般认为,格萨尔故事的发生地就集中在这一地区。康巴在地理上是多么辽阔啊,包括了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区,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我在写作此书的预备过程中,也未能到达这片土地的每一个地方,而主要集中在格萨尔史诗研究界认为作为英雄格萨尔出生地的甘孜州德格县阿须草原为中心的康北地区。写完此书,我已将还愿之旅进行了一半,那么下一半,就可以跟厚爱我的读者一起进行了。
我想,这说明我已经在盼望着为次旅行了。
这篇短文其实已经写成一些时候了,是出版社作新书宣传,要我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作这样一次旅行。我就写了以上这样一段文字作了一个说明。说明如果仅仅是为了一本书的宣传,我是不会作这样一次旅行的。当我们为了写作(或不为了写作)进入一个地方,那时,我们会“看见”。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这个“看见”得到了深化。但是,写作过程结束后,这个“看见”不应该结束。作为我,就是再次深入那个触发了写作,进而成为写作的背景地方,再次“看见”。这不仅是“看见”的再次深化,还是“看见”的扩展,因为这次不止看见对象,而且还“看见”了自己。自己的写作,自己的修为,自己的可能与局限。
我在案头上敲击这些文字时,参加这次活动的陌生的朋友们正乘飞机降落在成都,然后,明天,我们就将一路向西,我不知道他们会看见什么,但我在期待在那些熟悉的地方有新的“看见”。
这张照片摄于三年前我游历格萨尔传说广布的康北地区时。图中为我不倦解说的是德格县对地方史与格萨尔传说均深有研究的泽尔多吉先生。他只是曾经给我帮助的许多人当中的一个代表。我要再次对他们给我的无私帮助与指引深表谢意!记得当时我们是在金沙江边传说格萨尔故事中一个重要人物嘉察协噶曾经修筑城堡的地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d606e0100eiie.html?t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