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梦: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选自《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荷]罗伊·马丁纳著,胡因梦译)
生命是“我”的有限经验,但为什么“我”想要限制自己?
许多精神导师都告诉过我们,生命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这个被我们称为“我”的存有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了解电脑的操作,了解如何煮饭烧菜,如何做许多事情,但如果我们不知道“我”是谁,便仍然深陷在昏迷的状态中。我们不过是一个失去意识的人,并不真的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
你是否陷在昏迷中?要脱离此一状态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正在昏迷中,而且你想要觉醒。你了解这些吗?真的了解吗?
还有一个更好的问题:谁是了解此事的人?仔细检视“我”以及变成一个观察者,你会发现:你不是自由的,你不过是个受限于过去的奴隶,你的信念早已失效,你的恐惧是从父母、家族成员和老师那里借来的。你就像其他人一样,早已成为过去的经验与程式的产品。
如果你不觉醒,自由选择的结果就成了一场闹剧。觉察到我们已经走上了岔路,而目前我们信以为真的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这样的觉知是一种很痛苦的感受。从昏迷中走出来,意识到自己正活在幻觉里,往往是很痛苦的事。你深陷在自认为对或错的种种模式中,无法看出每个人都卡住了,大家都在自我防卫。我们把生活搞得悲惨不堪,却像其他人一样认为是别人害我们的!然而事实是,如果你是觉醒的,没有人能让你悲惨不堪。
更何况所有的情绪都是假的。我们替过去的经验穿凿附会,相信自己本该拥有完美的父母与完美的青春,这是我们所犯的第一个错误。事实上我们真的选择了完美的父母,以便学习我们在人世间的功课。换言之,我们的父母完全适合我们的目的。就算你是个孤儿,没有双亲养育照顾你成人,必须一直靠自己奋斗求生,这也是你计划的一部分。你现在唯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忆起那个计划。
以下是我对许多人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的简短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去觉察人生最大的矛盾:我们在这里本是为了发现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的目标就是忆起我们的目的,分析一下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寻找种种方法更完整地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
谁是正在读这个句子的人?谁是读者?谁是思考者?谁是观察者?观察者是否能了解自己?要了解并界定出“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不是我。到底什么不是“我”?第一“我”不是“我的想法”。即使我有众多想法——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每个人每天的念头平均高达六千个——我仍然不等于我的想法。我的许多想法确实会反复出现,大约占全部想法的90%甚至更多,尽管“我”让自己不断思考,我仍然不等于我的想法。
造物主是最伟大的观察者,造物主是所有的现在、所有的过去以及所有的未来的“我”。居住在身体里的“我”,是神性“我”的一部分,你也是如此。我是整个宇宙显化的一部分,也是造物主的一部分,你也是如此。造物主就是宇宙大爱,所以“我”必然是宇宙大爱的一部分。
如果我问自己:“‘我’是不是某某人物?”答案是:“‘我’谁也不是。”真实的情形是“我”利用肉身来体验特定的感受(情绪),只有当“我”减缓了振动的速度才能体验得到。身体就是一件太空衣,我借着它来探索物质生命较为缓慢的能量振动。“我”让我自己放慢下来,借着为肉身所缚来限制自己。出生(穿上这件所谓的太空衣)是对我的存在的严重限制。另一个矛盾之处是,借着成为人类,“我”不断死亡以便再生。
生命是“我”的有限经验,但为什么“我”想要限制自己?
在我主持的某次研讨会中,我让所有参与者一整天蒙上双眼而活动。对许多人来说,这是非常吓人而且恐怖的经验,他们必须依赖别人以及自己较不擅长的感官。结果几乎每一个人都发现了能够改变生活的、攸关自己的新事物。要不是受到失去视觉的限制,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新的发现。
当“我”借着轮回转世限制自己时,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它发现了自己的新面向,然而在没有限制的状况中,是不可能有所发现的。所以“我”并不是我的身体。我是个“谁也不是”的存有,它居住或控制了某个“身体”。既然身体不断在改变,唯一真正恒存的是“我”。同样地,由于信念是会改变的,所以“我”并不是“我的信念”。“我”也不是“我的工作”,尽管有些人说:“我是个律师、医师、店员。”这些定义并不是真的,你不可能只是个律师、医师或店员,事实上,这些都是攸关你是谁的种种局限。许多人把自己装进牢笼里,而变成了他们本身的局限的一部分。我们为自己的局限制造出标签,然后认同了这些标签。
如果我们认同某些情绪,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好比说“我生气了”或“我很伤心”这是在错误地使用语言,正确的叙述应该是:“我感觉体内有一种感受,我称它为愤怒(或是哀伤、恐惧等)。”或者你可以简略地说:“我觉得很生气。”不过,“我”绝不是我们自囚的那具牢笼或贴上的标签,“我”绝对比任何牢笼大得多。
“我”认同种种标签,从而制造出“我”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与痛苦。你一旦走出折磨,就可以观察到并不是“我”在受折磨。“我”是无限的("I"nfinite)、不朽的("I"mmortal),而不是认同于("I"dentification)俗世的欲望、标签、渴求和需要的受限存有。这些欲望、渴求和需要只不过是收买了我们的种种幻觉。我们也许觉得自己需要外在的满足来感觉美好,因而渴望满足,但最终所有的折磨苦难都来自于欲望,欲望则来自于我们的记忆(业报)。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有需要时,才会有不满足感。这时我们就离开了当下的存在,而采取行动去占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来源http://blog.sina.com.cn/yinm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