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另一种解读
——评《极乐诱惑》
白 描
天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阔、波澜迭起、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也是一桩认识各异、评价不一、褒贬皆有的历史公案。过去历史教科书一直告诉我们,太平天国是一次反封建、反压迫的农民起义革命运动。再早,孙中山先生对太平天国称赞有加,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亲自为歌颂太平天国的《太平天国战史》作序,甚至称自己是“洪秀全第二”;以后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官方给予太平天国的评价都是肯定的,不同之处是,国民党的肯定多从民族战争说、民族革命说,共产党的肯定从持阶级斗争说、农民起义说。这种认识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主流认识,以至到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还是沿用这一观点,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是这样告诉给学生们。
其实,不同的声音早已存在,这种与官方截然不同的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主要来自民间和史学界的知识分子。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老百姓一直对太平天国又恨又怕,把躲避他们叫做“躲长毛”,这种态度和说法100多年来一直延续始终未变。史学界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开始有人指出太平天国不是农民政权,而是君主专制政权,实行奴隶制,上层搞特权,下层搞平均;太平天国可以称之为一场流产了的革命,一场失败了的起义,一个不应该长期延续却可悲地一直延续到覆亡的邪教集团。最有代表性的否定意见,是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他指出:“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有人说,太平天国建立的是农民政权,这无论如何是不对的,中国在历史上未曾建立过农民政权。”钱穆先生也在台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当时洪杨不是推不翻满清,但他们同时又要推翻中国全部历史,所以他们只有失败。”
这是《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写作、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作者赫连勃勃大王有感于“曾经热极一时的太平天国研究,目的往往不那么纯粹,所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也未必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各种出于不同目的的涂抹,非但无助于人们廓清和理解那段沧桑的历史,反而让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更加混乱难辨”,发出“我们现在不需要僵硬的意识形态的招魂,不需要砸偶像派与敬偶像派之间的争辩,不需要武断肯定与简单否定地轻下结论,我们恰恰需要发自历史良心深处的冷静的审视,从昔日的破坏中寻找建设的起源,重新寻找逝去年代的精神体验”的呼声。这就是说,作者在这本书里,要带领读者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一次新的客观的解读。作者基本上实现了他的想法,《极乐诱惑》以冷静审视的目光,搜集大量中西文献史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由小到大及由盛而衰的进程、对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诸王的身世、性格、作用、相互关系,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旨、教义、政纲、对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和关键战事,对清廷对付太平天国的一些关键人物如琦善、胜保、曾国藩,等等,都进行了独到的记叙和描述,由于作者把太平天国看作是一个建立在邪教础上的邪恶怪胎,所以在揭示洪秀全、杨秀清等宣扬救世主下凡、言行巫师化、对会徒精神实行全面控制,以及据此建立的一整套条规、措施,进而对军民会众进行人身、家庭、财物的全面控制,以及政治高压、暴虐凶残、腐败堕落、纵情享受,还有天国王朝那种看似集体领导、实则以自己为中心的怪异政体等极端“邪性”的方面,情绪最炽、着力最大,抨击最烈,而这一切也最让读者感到惊异和震骇。在这里,读者接受到诸多与既往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信息,对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料丰富,引证广博,观点新锐,文笔犀利,是《极乐诱惑》的显著特色。也是一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值得称道之处。以作者的才华,我们理当还有更多的期待,比如对太平天国运动全景的描写,特别是对清廷方面的描写,还想看得更全面、更真切一些,对太平天国领袖的思想脉络和性格发展轨迹,还想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一些,在文本结构上,也希望在史料文献的引证和作者话语叙事中寻找到一种平衡,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如何把激切的情绪控制在一定的度上,避开对人物漫画式的描画,以更为理性的精神引领读者去探寻一场历史大悲剧的深层复杂原因,包括时代的、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发掘和展示,才能更为充足地说明太平天国兴亡的道理,因为我们面对的终归是一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前后延续十多年的农民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不能一味归结为邪教组织的能量在起作用。作者在这些方面功夫如果下得更大一些,《极乐诱惑》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无疑会大大增强。
来源http://blog.sina.com.cn/iambaim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