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物质主义
刘仰
北京有个798,名气不小,那是一个现代艺术汇聚地。在798之外,中国还有很多现代艺术。近几年,现代艺术的行情看涨,一些人纷纷改行加入现代艺术。社会舆论和大众的注意力也经常被吸引。但是,人们对于现代艺术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现代艺术表现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难以理解现代艺术,究竟是艺术太高深,我们太肤浅?还是我们很正常,艺术很拙劣?此外,现代艺术的市场行情,又经常干扰我们的判断。以几百万价格成交的现代艺术,真的是与我们失之交臂的精品或宝藏吗?上海最近办了一个现代艺术展,由于举办地在松江,因此取名为“当代艺术在松江”。我没到现场去看,从网络上看了一些挺热闹的介绍和图片,说点不成熟的想法。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物质充斥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品质几乎也只能用物质来衡量,以至于很多人早已忽视了精神在生活中的地位。现代艺术从整体上说,就是这一物质主义社会的表现。暂且不谈其精神层面,现代艺术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物质。大量的物质,庞大的物质,古怪的物质,原始的物质,加工的物质,组合的物质。说现代艺术是物质堆砌、罗列的展示,大概不算错。当然,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借助物质,一首意境深远的诗,至少也需要一张纸,一杆笔。然而,这里就看出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区别。古典艺术借助物质表现精神,突出的是精神,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作为手段的物质。而现代艺术的物质手段常常成为核心,以至于人们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艺术的精神内核。
现代商品经济大量消耗和浪费物质的现象,正大量出现于现代艺术中。例如,此次“当代艺术在松江”的展品中,有一个叫做《豆腐》。创作者造了一个三、四米高的空房子,面积应该不小,白墙刷得很干净。其艺术表现在于,有5个男人,各拿一把斧子,像切豆腐一样,切开了墙面。先不说它的含义,从艺术表现手段上说,它使用的就是大量的物质,而且,还是最浪费的一次性物质消费。此次展览还有一件作品,针对糖尿病这一“资产阶级最大的健康杀手”,创作者仿制了12粒特效药,一日三粒,四天展期正好“吃完”。其艺术特征在于,每一粒药都是用铜特制的,直径约20厘米,质量估计有几斤重。当然,外表做得很像真药。这是一个典型的物质的夸张。
无所顾忌地使用、消耗物质,正是现代艺术的特点。它与现代社会的整个形态完全一致。我以前曾经拿王羲之的《兰亭序》与好莱坞电影《铁达尼号》做过比较。《铁达尼号》消耗的物质与《兰亭序》相比,相差太大。但是,从精神层面说,它们给予我们的享受,退很多步,至少可以说,是难分高下的。以极大的物质消耗,实现一个很有限的精神价值,正是现代艺术的本质。上面所举的两个艺术作品,不能说它没有精神价值。但是,首先,其精神价值并不以它的物质方式为唯一方式;其二,其物质表现手段并非体现其精神的最佳手段;其三,更加节约物质的手段,表现其精神,效果可能更好。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核与它的物质表现手段的差距,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比喻,就是“天价月饼”的过度包装。
物质泛滥的现代社会,导致物质夸张的现代艺术,还不能完全解释现代艺术的本质。我们必须关注艺术的精神内涵。现代社会是一个精神贫乏的社会,以电视为主的大众媒体,将现代社会塑造成一个“辽阔而浅薄”的社会,现代艺术正体现了这种“辽阔的浅薄”。精神的贫乏、肤浅、单一化、口号化、符号化,造成现代社会所有艺术品精神价值的缺失。为了弥补这种价值缺失,物质夸张便成为外强中干的手段。它像电视或电影大片一样,以一种夸张震撼的物质方式吸引住你,让你忽略其内在价值的单薄。“文质彬彬”是指内容和外在相得益彰,现代艺术几乎做不到这一点,却经常属于“文过饰非”。
我向一位朋友阐述我的这些“怪论”时,他对于是否同意我的“怪论”有点犹豫。我便问他:如果你很有钱,你会买这些现代艺术吗?他没有犹豫地说:不会。我说,知道为什么不会吗?因为你对这些现代艺术的精神价值至少还有自己的判断,你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你知道花几万、几十万,买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内涵的“艺术品”,不值。但是,事实经常与我们的判断相反。现代艺术的市场行情,在金融危机之前,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持续震撼、刺激着我们。一个个“天价”被相继突破,一个个投资神话雨后春笋般地诞生。这正是现代艺术令人们最为困惑的地方:真的是我们不懂艺术吗?我说:是的。
真正有鉴别和判断能力的人,在精神价值与金钱价值之间,会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且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和动摇。但是,如同电视等大众媒体塑造了很多偶像一样,它用铺天盖地的方式,动摇着人们独立的判断。如果说,被电视左右的人是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类比,在现代艺术上一掷千金的人,有不少都属于不懂艺术的人。这是物质泛滥时代的典型特征。现代艺术是一种没有规则的艺术,如果可以称之为“艺术”的话。没有规则其实就无法鉴别,就好比如果没有足球、篮球的比赛规则,就无法显示谁是真正的球星,也无法判断一场比赛是否精彩。然而,现代艺术在抛弃了艺术的一切传统规则之后,找到了一个唯一的有效规则:价格。现代艺术的买家因此而不再注重艺术的精神价值,只需要留意拍卖行的槌子。
因此,现代艺术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艺术的传统存在方式,它以金钱的价值取代了所有其他的价值。在精神贫乏的困境下,现代艺术夸张的物质手段,似乎是向买家的一个歉意,也像是一个欺骗手段:既然没有多少精神价值,那就多买点物质吧,至少,堆在家里也算一个“大件”,毕竟花了几十万、几百万啊!而这些远离精神内涵的夸张物质,绝大多数状态下,很快都成为垃圾。如果它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垃圾,一定是在等待下一个傻瓜,把这个垃圾抱回家。而下一个傻瓜之所以会掏钱,是因为一个保值涨价的神话。一个个傻瓜之所以前赴后继,是因为这个物质泛滥的社会,让很多人失去了精神判断的能力。谁都认为一定会有下一个傻瓜,谁都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一个傻瓜。对于这些前赴后继的买家来说,快乐与悲伤,同艺术作品本身无关,只与它的价格有关。现代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
写到最后发现,把现代艺术一棍子打死,有点过了,就好比商品经济泛滥纵然有种种不是,人类社会还是离不开商品。因此,现代艺术纵然有种种荒唐,人们还是需要艺术的。那么,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判断其价值的能力。
来源http://blog.sina.com.cn/liuyang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