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谈"物化"社会的创作:作家在浮躁中挣扎
“给电视剧写完剧本后我发现,身为作家仅有的这点内心自由,都被钱剥夺了。”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在接受东方网专访时如此表示。之前,她刚刚在上海图书馆结束一场主题为《当下的文学与创作》的讲座。
很多作家能写好农村,却写不好城市
“和其他作家一样,在这个年代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范小青坦露了自己的心声。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中国正以农业国的身份迈进城市化的浪潮,在这个剧烈变革的年代,让不少作家内心困惑。越来越多出身于乡村的创作者悲哀的发现,无论是读者群,还是主流话题,早就离自己的乡土越来越远。
范小青就认为,很多作家写农村题材很好,但对城市生活完全没有把握。近几届茅盾小说奖得主,描写的都是农村生活。
“但作家更应该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外在的变化。”范小青说。尽管物质生活很丰富,但人们的不满和怨言却多了起来。都市人对乡村生活有本能的留恋,范小青认为这些人群渴望宁静和安静,作家应当提供这样的作品。
“物化”当下:作家仅有的内心自由也被钱剥夺
“很多作家的内心都很挣扎。”范小青表示,在商品化的年代里,传统作家生存很艰难。她说:“除去少数光鲜的作家,大部分基层创作者的作品无法出版,更不要提稿费了。很多都是自费出书印几千本,然后送人。”
但是这些作家仍然执着于创作,在她看来,这是由于人在创作中可以感到安宁。“进入写作状态之后,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人,哪怕只写几百字。”她说。
范小青坦言,自己也想写畅销书,但是写不出来,一动笔就要回到原来的路子上。她曾经也写过电视剧的剧本。尽管写一集电视剧,比自己用两三年时间写一部长篇小说挣得都要多,但她还是感觉不舒服,“写电视剧要听老板的、甚至听演员的,虽然我觉得那些想法都很蠢,但还是不得不修改。作家仅有的这点内心自由,都被钱剥夺了。”
作品质量不高当代作家需要沉淀和思考
文革之后出现了轰动一时的伤痕文学,现在也经常有反映当下现实的小说问世,但这类作品始终无法获得更大的突破。缺乏思考、缺少沉淀,这是范小青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当代作家继续深入的能力。
“作家想远离浮躁,但是不能远离生活。”范小青说。她以为,作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通过一点点信息来解读社会是不可取的。
她说:“我们不要求每个作家都当哲学家、思想家,但是思考必不可少。有思考先得有沉淀,而沉淀又来自生活。”范小青表示,生活变得太快了,以至于很多作家无法沉淀,只能在时代浪潮中上下浮沉。
范小青最后说:“一些80后作家相当有才华,但我希望他们最终能摆脱类型化的创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仍然抱有很大希望。”
来源http://book.sina.com.cn/news/a/2010-08-13/120227176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