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蔡 武
2011年07月22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推荐阅读更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化部在京举办了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这些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以人为本,反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党的伟大征程和不朽功绩,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如由总政话剧团演出的《生命档案》生动诠释了刘义权38年如一日,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崇高精神。又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西京故事》,展示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给人以信心和心灵震撼。
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创作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代表人民利益,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戏因为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和传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更能发挥主流价值引导功能。尽管现实题材的创作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难点,但难点一旦突破,就会成为激动人心的亮点。结合现代戏创作的成功经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现实题材艺术作品生产的引导,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倡导艺术院团建立“联系基层基地”,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真诚倾听人民的呼声,真实反映人民的愿望,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力求以情感人,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满足需求的渠道和手段不断增多,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把握艺术创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与时俱进,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在强调艺术本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今后,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鼓励和扶持,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吸取营养,组织艺术家下基层指导创作,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剧目进行加工、修改、提高,力争多出好戏,真正使时代成为戏剧的主题,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戏剧作品表现、鉴赏评判的主体。
(作者为文化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