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信息   新书展厅   小说天地   美文集锦   长句短句   影视剧本   随思杂感   书画赏析   文友笔会   本站简介   联系我们
最新公告: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齐白石的故事》《一生漂泊为绘画-徐悲鸿的故事》2020年4月《长江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
18:59:37
您现在的位置: 天作出版网 >> 信息正文
   信息标题:    浅阅读不是阅读  微博只为获得信息
点击数-1509

 

文化学者:

浅阅读不是阅读  微博只为获得信息

新浪读书

  8月17日14:00—17:00,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了“书香中国”的阅读论坛。论坛以“阅读的未来与价值选择”为主题,部分学者相聚一室,讨论“如何读书”。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下面进入今天第二场,第二场各位非常关注,因为即将到台上的人都是在传媒领域备受欢迎的四位作家,他们是:

  著名文化人、畅销书的作家易中天(微博)先生!

  上海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很多年前就看到她所写的长篇文章《谁为你辩护》,王小鹰老师

  著名的学者周国平(微博)先生,周国平先生在20多年前翻译尼采的相应文字影响那一代的年轻人

  还有我的好朋友,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先生

  四位已经就坐了,为了跟刚才的论坛有所区别,干脆先提一个问题,希望各位都给我一个答案:你最近看的书是什么书?这个问题很通俗。易中天先生?

  易中天:没看过。

  周国平:我看书是好几本同时看,所以很难说。但最近看得比较多的是盲田的书。

  王小鹰:我最近因为几个礼拜前收到开这个会的通知,而且得知与易中天老师、钱文忠老师一块讨论,我非常期待,所以我在这两个礼拜里把钱文忠老师的解读三字经又看一遍,再把易中天老师的百家争鸣又看一遍,受益匪浅。

  钱文忠:我也基本没看。因为最近在忙着看点别的东西,就没有怎么看书了,因为从7月中下旬到现在基本上没有碰过书。

  易中天:我跟他不一样,他是忙着走穴,我是在家里当宅男。我的女儿把她的女儿甩给我了,我在家里看孩子,也就是研究《孙子兵法》。

  主持人:易中天上次到上海参加书展,一上来就说这么一句话,简直是一个错误文化的导向。他说:读书无用。你来是洗脱罪名吧,还是来砸场子的?

  易中天:不敢砸场子,但是读书就是无用。我的口号是: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中国人一讲到用就是实用,我读书以后能挣多少钱,这类书当然已经有了,比如《怎样炒股》,但是好像写书的人都没有发,对吧?所以就是这样的玩意,职场36,他也没当老总,就跟算命一样,算命的人永远算不清自己的命。你说这靠谱吗?为什么说开卷有益?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谋生的书我不称之为读书,那可以叫学习,或者别的方面。我说的读书是养心,谋心。现在很多很时髦的书是养生书。是吧?但是实际长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你一天到晚气哼哼地,晚上蒙着被子发微博骂人。你说这人能健康长寿?不可能。你看我年纪不小了,我全面体检,心没问题,肺没问题,肝没问题,肾没问题,胆没问题,前列腺没问题,为什么?能吃能睡,没心没肺,对吧?所以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养心之法莫如读书。

  主持人:这话说得太好了。我昨天跟他说了,今年复旦大学的学生们毕业,他们的校长有一句话,说:希望我们毕业的学生都能够为大家培育出一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由而无用,至少没有这么封闭,易老师昨天跟我解释:无用才是大用。

  易中天:无用之用为大用,是读书。大家明白了读书无用,就真读书了,如果老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一旦发现这个书读了没用,就再不读了,我不是来砸场子的。

  主持人:1977年高考,我们上海一位导演拍完了1977高考以后,分配了一个新任务,要拍高考2009,海洋去进行调研时候回来说一句话:感触很深,今天大学生们考试完以后第一件事是撕书,把所有的课本全部撕掉,烧掉,因为有用之书、苦读之书,让他们充满对书的厌恶感,但是77年著名的周国平老师,是他上大学的时候吧?哦,62年。

  周国平:我是78年上研究生。

  主持人:国平老师78年读研究生,到我上大学十年以后,有人说国平老师是77、78年到一九八几年是你对哲学思考最多的时代,当时翻译了很多尼采译作,那时候特想知道78年读研究生的大学生都会看什么书,您觉得现在阅读品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周国平:是说个人,还是说什么?

  主持人:先说您,再说对时代的看法。

  周国平:我读书特别保守,读的都是一些老书,新书我不看,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怎么评判新书,易老师的书是新书,还是老书?

  周国平:当然是新书了,但是新书里有很多老的内容,那些内容我很关注。

  主持人:为什么只看老书,而不看新书?

  周国平: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喜欢看无用的书,但大量无用的书都是前辈写的,当代写有用书的人太多了,写无用书的人特别少。无用的书实际上就是一些经典名著,大师们写的书,他们不考虑用心,他把问题钻进去,要把问题、想法写出来,特别地真实,我愿意看这样的书。

  主持人:经典也会有人看,看了很多领导人的客房里,卧室里摆满各式各样的经典,我问过很多商人、领导人,包括号称读书人,问他们看吗?说不看。易老师也是78年上的研究生,那时候知识稀缺,所以当时书店一书难求,很多大学生都要读书,现在是阅读海量,阅读的时间成了奢侈,托尔斯泰的书不看了,那会儿我们大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床头总要摆一本,是骗女朋友的,实际上一页都没翻,今天作为一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您怎么看,没有人读经典,您认为今天的时代和30年代是否有区别?

  周国平:现在与以前有着太大的差别。这跟当时图书的出版量比较少有关。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出的书基本上是以前的书重新出版,往往那些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信仰,可能只有这些书可以看,当然还出了别的书,但是这些书占很大的比重。在我看来是那种永恒的书,现在出版物里它占的比重已经微不足道。实际上很容易找到,可能有的人觉得诱惑太大,确实变化很大,但我自己觉得基本上没有变化。因为我真的觉得一个人可以一辈子用来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就像我这种好像应该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我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学者,学者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有时候也写作,不写这个东西就没有成果,所以必须要写一点。什么是作家,作家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人。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太有限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好书,你根本读不完,那你为什么还去读完全没有把握的书呢?

  主持人:明白,要经得起时间的经验。再问一下王小鹰老师,王老师实际上最近写的东西看得不多,但是看到一个《长街行》,有人说今天有很多作家之所以写东西,不完全是靠生活了,而是靠阅读本身来积累生活的阅读,比如也是我们的熟人,王安忆老师写的《长恨歌》,他阅读了一个新闻,把一个曾经在某地发生的强奸案,通过阅读本身掌握了很多知识来写的。王小鹰老师写作时候往往愿意体验生活。从事阅读本身就是体验生活,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王小鹰:王安忆描写很多上海体验的时候完全是他自己生活的体验,我觉得他是一个上海人,一个人的协作可以从书本里取得经验,但是他还是需要心理的体会。读书对一个写作者确实非常重要,但我非常同意易中天老师说的:要读无用的书。读书状态就像李清照说的一样,就是要看闲书,要没有任何功利地。现在的孩子不太喜欢看书了,就是因为太功利阅读把他们吓坏了。我曾经帮我女儿背唐宋诗词,要考试,中学生为了考试,需要背,背得索然无味,今天考完,明天就忘记了。阅读实际上对每个人很重要,但就要读无用的书,作为一种兴趣,我也是随便什么书都看,乱看,以后渐渐地就会觉得好像读书和不读书确实不一样,但到底怎么不一样,说不出来,你自己感觉到人生不一样了,就是这样。

  主持人:今天这个社会觉得人在选择上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你需要选择出值得读的,比如周国平所说的经典,或者是易中天说的真正无用之书,不容易找。行政部门经常开一个书单,或者通过教育的方式来给中小学生、或者大学生开一个指定书目,我们觉得这样可以帮助人尽快地进入到阅读的最佳境界,但是为什么要指定呢,对这个问题很有疑惑,想请教各位老师。

王小鹰:现在出了很多很多的书,像这位老师不看现在的书,觉得有的新书没有意思。我有时哪怕是小朋友写的书,人家很批判的书都会拿来看,随便什么书都会拿来看。我觉得哪怕你觉得写得不太好的书,或者没用的书,但是看了以后总会从里面获取一点东西。我是这样认为。当代年轻作家的书我也会看,老的经典也会看,哲学啊,什么的也会看看,文学的,或者是绘画的,戏曲的,都会看。觉得读书由你的兴趣,就是闲看书,混看书。就像吃饭饮食要荤素搭配,不能够专攻一样食物,这样对身体就会比较健康。我觉得看书要变成一个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随便什么都看,这样比较好,规定书确实有一点呆板,如果不在规定里的书我喜欢看怎么办呢?

  钱文忠:我很反对开书单,也得到这方面的邀请,开一个书单,我百分之百拒绝,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另外一点,我最近在为书房搬家,因为发现书太多了,那就必须把书清掉一部分。

  主持人:钱文忠老师藏书相当多。

  钱文忠:清书时发现确实有很多是当代和现代的书,这是一个事实。清的时候很随意,但发现实际上这个书清掉的都是当代、现代。刚才非常认真地聆听了中国出版界应该是最一线领导者的讲话,但一直有一个担忧,尤其是吴司长给我们的数字让我觉得有些担忧,因为我的印象和感觉不同。统计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完全是看你是什么标准,从什么角度来看。我比较认同陈昕先生的说法,我是易先生、周先生的晚辈,那时候一本书发1百万册很正常。

  主持人:现在教材发行量…。

  钱文忠:不算教材。买文学出版社的书要通宵排队,今天书可能总量大了,然后由于物价飞涨的原因,码洋高了,最主要的是看能够留下多少东西,到底能够留下几本。我想实际上刚才陈先生说的前60年我非常认同,现在前60年留下来的书可能都是当时出的无用之书,当年也有教材,商务中华都有教材,当年也有字典,很多家都有,这些书反而都没有留下来,而留下来都是无用之书。

  我书展几乎每年都来,而且不止来一次,特别不愿意看到,特别觉得难受就是现在很多父母带孩子挑书的场景对我来说是一种刺激。

  主持人:应该让孩子自己挑?

  钱文忠:对,一般父母说这本书有什么用啊,这本好,十个父母九个如此。今年上海书展听说有一个精品,就是把无用之书合在一起,我觉得功德无量,精品书集合在一起,这是过去书展没有的。我觉得是否搞一个地方:爹妈谢绝入内,让孩子自己进去。甚至于放一个爱因斯坦的书在里面,所以我比较抗拒开书单,抗拒指定书目。

  主持人:我比较关心钱文忠老师清出来的书都是什么出版社出的书?

  钱文忠:都有。但是带“等”的清掉80%,最可怕的是“等译”,比较熟悉的,某某一个大名字,后面是等的,我基本上不留。我这个人比较无聊,还有看这个书的前言后记和印刷出来的距离短的淘汰率越高。有时候70年代末写的,一直没出来,现在才出来,这样的书基本上不会丢。如果带“等”字,一定会扔出去。淘汰这样的多。

  主持人:《悲剧的诞生》,这大概是什么时候写的书?

  周国平:这是我翻译的尼采文集,1986年出版。现在仍旧是经典。现在重新修订了一下,那时候刚学德语,所以还是有问题。

  主持人:你也够蒙人的,刚学德语就翻译?

  周国平:我记得是2块7毛5。

  主持人:不过我相信周国平先生是用心去翻译。

  周国平:我觉得钱文忠说得非常好,包括今天几位出版家所说的,刚才说读书的变化,大众读书的变化,实际上阅读很大程度上真的取决于出版。要说个人阅读的话我觉得那是个人的事情,无法讨论,有的人爱读书,有的人不爱读书,爱读书,爱读什么书,这是个人趣味的问题。讨论的实际上就是大众阅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的阅读。我觉得变化非常大,而这个实际上跟真实出版状况有着直接联系。

  现在出版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挺大的问题。刚才说到传媒对于出版的冲击,真的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上的冲击。实际上跟数字没关系,内容好的话用什么方式都可以。现在问题是出版正在向传媒看齐,有一点向传媒蜕变的情况,我觉得这样不好。我早就翻译完一篇尼采早期的教育文章,里面他提出的东西很震惊,那本书是1百多年前写的,1百多年前新闻媒体还不是很发达,也就几份报纸,他当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现代新闻正在取代文化。记者正在取代天才,这个结果就是文化的灾难。现在传媒跟那时候比,强势不可比拟。你说一年十几万的新书,真的是有多少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

  主持人:但是传媒也造就了像易中天先生、钱文忠先生这样的名人。

  周国平:大范围传播是一个好事,但很多是快餐式。

  主持人:按照周国平先生的说法,易老师您必须得讲话,按照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就把我们给害了。在您回答之前,也给您提供一个思路,海德格尔一直在反对工业化,说现代工业和现代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可以制造出可复制、可批量化生产的,并且可以通过商业广告绝对剥夺个人选择的文化产品,把人全部都同质化了。但海德格尔讲这个话的时候是在电视上讲的,媒体说你如此反对电视,为什么选择电视来发表观点。所以我们内心很矛盾,不知道究竟是否应该通过新闻媒体,通过传媒来做文化?

  易中天:一项项来,好吗?我还是重复我刚才前面的观点:书分两类,一类是谋生的,一类谋心的,谋生的书是学习,谋心的是读书。学习就好比婚姻,它的目的性很明确,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顺便解决性欲问题。这是学习、谋生的书。读书就好比恋爱,真正的恋爱无目的,一定不带目的性,你就爱上一个人,这是真正的爱。

  主持人: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易中天:那是你自个吧,反正我把读书看成恋爱,把心爱的书看成情人,所以我不会去读电子读物,如果是我喜欢的书一定读纸质,而且要求装帧非常好,封面手感摸上去非常好。整一个情人都不能摸,有啥意思嘛!对吧?所以真正爱读书的人都是私奔的,所谓私奔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课,自己搁一本书在下面看,私奔。有没有?

  主持人:有。

  易中天:对了,我相信都有。开书屋是包办婚姻,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主持人:媒体造就的明星。

  易中天: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害虫,是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不要用大一统的思维去想问题,我不客气地说从给你做节目到后面的论坛就发现一堆伪问题,伪问题是什么意思?是选这个,还是选那个,不能都选吧,我不能都不选吧,有一次出去演讲遇到一个问题,可能文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到那儿来讲座是为了传播文化,还是为了赚钱呢?我都不违心吗?我就欠主办方一人情,比如今天参加书展,是为了传播文化,传播理念,还是为了赚钱?给一点钱我也不在乎,我欠一人情,能不能有第三个选项,或者说都有。说出什么样的书,伪问题,对吧?伪问题,昨天还问我,说现在是读鲁迅的少了,看周迅的多了,伪问题。喜欢制造伪问题,我第一敢肯定,今天读鲁迅的绝对人数绝对超过30年代,30年代多少人认字啊,现在多少人认字啊,分母都不一样。

  这会儿看周迅的,30年代也不看鲁迅,他看周旋。所以这不是一个伪问题吗?

  还有你们提出来说畅销的书未必有学术价值,有学术价值的书未必畅销。这是一个典型的伪问题。因为我还可以接下去,畅销的书未必不学术,不畅销的书未必学术,反正是未必嘛。刚才说每年出19万种新书,我没当主持人,如果我当主持人,19万种书里有多少垃圾?太多了!读过一本叫私人哲学家的书,你写的序,那个序写得非常漂亮,而且那本书卖得非常之多,非常学术。论语不好读吗,老子5千言不美吗?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对立起来呢?你要让大家去摸索、去实践,然后浪淘沙,那些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虽然行销一时,总会烟消云散,着什么急啊,兄弟。

  主持人:问您一个问题,是不是国家重点学术基金从来没有给过你?

易中天:我也从来就不缺申请,而且知道我们学术界不光是我,有一大堆有风度的学者不申请这个东西。

  主持人:现场还有很多观众,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大伙谈得太热烈,怕大家没有时间来提问。谁要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新民晚报的记者,想问台上几位老师,之前也谈到数字阅读的问题,我想提一点:现在数字阅读比较流行,对于浅阅读你们怎么理解?有没有对这方面有过忧虑?谢谢。

  周国平:我基本上认为浅阅读不是阅读。如果用眼睛看文字就是阅读的话,那都可以算阅读了,你上网去看八卦也算阅读,我知道有的地方统计阅读人数和阅读的比例怎么增长,把这个都算进去,这都是假的,这不能算阅读。真正的阅读我觉得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文字本身有文化内涵,然后通过这个文字来进入到人类文化传统当中去,去进行思考,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行为。所以我觉得这应该要区分。现在问题就在这里,不但是网络本身大量所谓的浅阅读,看八卦,看微博,看快餐小说,年轻人里面可能占极大比例,而且我觉得这样一种东西我们的出版也在效仿它。

  内容为王,我觉得这特别对。出版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但现在内容王的地位已经面临极大风险。现在我们的出版归新闻出版局来管理,实际上出版和新闻从历史上,从性质上来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出版它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承担一个使命:文化传承。新闻,或者传媒,如果从日报产生开始只有3百多年,它的功能就是信息的传播,它两个功能不一样。各司其职没问题,都需要。但现在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传媒这一块太强势了,所以出版实际上面临着危险。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文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出版,二儿子是传媒。我们可以让二儿子去干一些离文化比较远的事情,这没问题。但大儿子一定要继承他父亲,文化的产业,扩大文化的产业,现在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如果出版也去干一些没有内涵的事情,那文化真的是后继无人。

  提问:四位老师好,我是新华社记者,昨天也有问过易中天老师问题,我想问你们当中用微博的老师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微博这个媒介,是当成一种娱乐呢,还是当成自身形象的塑造,易中天老师对网络博客好像接触得比较少,有请钱文忠老师和周国平老师回答。

  周国平:我的博客、微博都是被动的,网站给我开的。实际上作用没有起到,微博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心情、感觉来向大家报告。我的微博就是从我以前的书里摘来条,贴几条就完事了,就这样做,觉得也挺好,反馈很多。

  易中天:我真开微博了。你最好加我为粉丝。但我弄不清楚有多少粉丝的事。

  主持人:好像70万多,哦,现在有170多万了。

  易中天:不可能,博客一篇文章点击就80多万。难道你博客和微博都分不清楚?微博一定比博客的人数多。我博客一篇文章可能点击就是80多万。

  主持人:粉丝在7百万?

  易中天:比不上韩寒。

  主持人:微博是每天自个发吗?

  易中天:我把它作为自己的媒体。

  主持人:自媒体?

  易中天:对啊,80万点击不亚于一张报纸,对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微博也有跟国平差不多,摘一些书的话贴上去。还有一个也会即时发言,这个会完以后准备到酒店发一个王勇平免职的博。

  主持人:文忠。文忠一开就好几十万人。

  钱文忠:我想微博会改变中国,我坚信这一点。因为现在微博是每个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的自己媒体,每个人民拥有照相机,可以拍摄他看到的场景,每个人民可以说出自己的心理,所以我想它会改变中国。微博开了一个星期以后就关闭了,因为那时候我觉得它非常杂乱,但在7月中下旬又开了微博,而且现在我花在微博上的时间非常多,因为微博使我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每个角落在发生什么,有了微博以后我想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掩盖,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篡改,每个人必须要非常勇敢、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易先生刚才说躲在被窝里骂人的我算一个。一,我绝对不骂个人。我微博上除非骂丧心病狂的,也有脏话。基本不骂个人,而且基本不躲在被子里,在桌子上骂。我觉得微博是凝聚人心最好的媒体和渠道。因为大家通过媒体来联系在一起,大家关心同一件事情。刚才这位朋友问是否几种心态都有,我可以告诉你微博在我钱文忠这里没有任何游戏,我把它看成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始终觉得一个读无用书的人有时候需要有点用,如果看到一些事情不发声音的话,觉得无法对自己解释。所以7月20号以后我确实没有读过书,几乎没有碰过书,几乎都在微博上,微博上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我曾经讲过有很多事情,甚至于是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也没有见过的事情,如果这时候我们不出来说点话的话(当然相信是理性、负责任的),你读那些书来干什么,不是一个游戏,但会非常慎重,不像游戏一样随意地做些事情,会认真地判断、核实。

  我原来认为微博是一种游戏性的东西,开了一个星期以后不开了,但是最近一个多月又开了,因为通过微博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是没有想到它会存在的东西。我在微博上经常被人嘲笑说:你这个书呆子。我不认为它是一件坏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然后有些事情大家可以伸出援手,有些责任大家可以共同分担。所以我认为微博是非常健康的东西,而对我来讲它不具游戏性,我把它甚至于当成一种责任,可能话说得比较重一点。但是我的真心话。谢谢!

  主持人:谢谢文忠,再提一个问题。

  提问: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周国平老师,您刚才说读永恒的书,包括您对书的选择都读老书,请您说一下什么样的书是永恒的书。还有想问一下钱文忠老师,您说7月20号以后不怎么看书,还有说发微博很起劲,您怎么评论对待深度阅读和在微博上的浅阅读,您生命重心到底怎么安排?

  钱文忠:我先回答。一,我坚持认为不存在浅阅读。阅读就是阅读,易中天先生也非常熟悉的,王元化先生说过一句话:要承前往复,我觉得阅读要身心投入,浅阅读就是不阅读。所以我指的是7月份到现在并不是说没有翻过书,这不可能。因为我经常有买书的习惯,买回来前言后记会看一下,但反复咀嚼没有。我想这两者不冲突。我不认为微博是一种阅读。我认为微博是一种了解,微博是一种知晓,它跟阅读不一样。我从微博会获得信息。当然会获得一些广义的知识。但是阅读的知识可能会更加地精炼一点,我是这么看的,所以这里面没有冲突。谢谢!

  周国平:其实永恒的书是一种说法,是说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被世世代代阅读的书。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你选择书的时候,我想有一些标准,因为书太多了。你一定要去读对你来说最好的书,什么样的书对你是最好的书?一,需要有一个标准,客观标准就是时间的检验,这是比较豁然的办法。这么多书怎么辨别。所谓的经典著作就是所谓最会读书的人得出的评价。另外一点,对于个人来说这可能是经典著作,或者是最好的书,对你来说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单。经常碰到有人说你说经典,开一个书单吧,我说没办法开,这对每个个人来说不一样。我自己感觉什么样的书对我感觉最好就看什么。可能我自己已经是内在有些东西积累起来,但我不知道,读那本书的时候就被唤醒了,所以我觉得实际上好书是能够让你去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好东西。

  主持人:谢谢周国平先生。我们最后一个问题也提完了。允许我最后向大家提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路货的问题,每次搞阅读会的时候所有的主持人几乎在最后会提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很老套,但会代表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人们的困惑,有人说真正败坏读者口味的人,恰恰是为读者生产食粮的人,由于整个社会的商业化、市场化趋向,可能会使得人们的阅读口味、品位和前几年差别很大。但也有人在问,是我们自己的口味坏了,是我们自己的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助长一切唯利是图的行为。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怎么样让出版社能够出好书,怎么样让我们去拾好书,如果就几位的阅读经验是否能够提一点,第一个希望?很大路货的问题,希望四位嘉宾每个人做一个回答。还是从文忠开始。

  钱文忠:我觉得没有建议,就是请大家去读书。真的没有,如果这里面能够讲出什么的话,要么不可靠,要么就是假话,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去读就行。

  王小鹰:给骆新先生一个建议,希望你们电视台开一档引导读书的读书节目,我们上海这么大一个国际城市,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读书节目,我觉得太没面子了。

  主持人:杨部长比我们要清楚很多。商务图书馆就开在上海,开明书店也开在上海,上海有非常良好的出版环境、阅读环境,现在还在做一件事,做妇女小说。

  王小鹰:你快点从相亲节目中退出来,去办读书节目。

  主持人:立马把意见带给我们领导。

  周国平: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建议可提,作为读者来说读好书,作为出版社来说出好书。因为出版社如果没有出书的话读者就读不到。所以出版社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要多出好书。现在出版社都在那里炒作一些畅销书,说实话我觉得大部分畅销书还是快餐式的,不要说几年以后,可能几个月以后就没有人理会了。有人给畅销书下一个定义,一年以后没有人再提起的书就是畅销书。用这个定义易中天的书不算畅销书,因为人们还老在谈论他。不要出畅销书,快餐式的畅销书。现在我觉得出版社在这方面下的力量太大了,尤其是某一些出版社主要力量都下在这里,炒作书、排行榜,打榜等等,这样的事少做一些吧。

  易中天:我就没好话说了。我的意见很简单,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辑必须是读书人,他自己就不是一个读书人,他怎么知道书的品位,他怎么知道什么书叫好书呢?不能把无能的人放在出版局和出版社去。至少出版社的社长、图书馆的馆长得是一个读书人。

  有人说一个好的民族,阅读的品质决定一个民族。结束时候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阅读不仅给你力量,他还给你幸福感、安全感。不能靠GDP的数字去衡量,只能靠你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中国人有没有,有多大,什么时候才能够有,什么时候真正能够有幸福和安全感,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我想引用周国平说的一句话,觉得非常经典,也是对当下芸芸众生的一个描述,周先生你来衡量这句话是不是你说的,他说现代人时间是满的,身体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灵是空的。

  周国平:好像不是原话。

  易中天:好像是王小慧摘您的话。

  周国平:我写的东西我实际上都忘了,记不住了。

  主持人:写完以后他也空了。感谢各位嘉宾带给我们受益的知识。本次论坛到次结束。谢谢你们!

  (论坛结束)

最 新 发 布
名人传记注音版
长篇小说《人生归处》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上海国际电影节消息
文学的哀愁与网络矛盾文学奖的落寞...
长篇悬疑小说《人生归处》即将出版...
电影文学剧本《白求恩在河间》
长篇悬疑小说《人生归处》、小说集...
小说精选《围困》
国学经典《十三经入门》
 
热 门 点 击
长篇小说《当爱越过年轮》《美与丑...
国学经典《十三经入门》、小说精选...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绝恋(已出版)
英文诗歌赏析技巧
文学的哀愁与网络矛盾文学奖的落寞...
文化批评: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
先锋文学只是为中国文学疏通血管的...
Acquainted with ...
村上春树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越来...
 
Copyright © 2025 天作出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严禁拷贝 北京网站制作:海源川汇  京ICP备100278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