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信息   新书展厅   小说天地   美文集锦   长句短句   影视剧本   随思杂感   书画赏析   文友笔会   本站简介   联系我们
最新公告: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齐白石的故事》《一生漂泊为绘画-徐悲鸿的故事》2020年4月《长江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
18:59:37
您现在的位置: 天作出版网 >> 信息正文
   信息标题: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点击数-1661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日期:2013-06-19 11:08:00   作者: 来源:中华读书报
  
    
梁晓声:不快乐的写作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梁晓声著,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一版,36.00元

  日前,梁晓声思想随笔集《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由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梁晓声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等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作者在书中追问中国,思考社会,其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贯穿始终。

  “我关注底层,因为我就出身于底层” 

  相比于时代,梁晓声更关注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文化知识分子通过人的命运来诠释人和时代运动的关系,这一点和政治家、军事家们是不一样的。我在电视上看过一个战争片,一个军事家在指挥战争的时候说,‘我们要准备做出五万人的牺牲’。这里的‘五万’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如果具体到现实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具体到他的亲情、友情,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就截然不同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意思。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谈问题时也是如此,他们说的都只是数字。理论家会把事情上升为概念,但是知识分子、尤其作家这种特殊动物,肯定是透过具体的人来看时代。比如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写出冉阿让、芳汀这么具体的人。”

  梁晓声说,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人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知识分子和官员,相交其淡若水;第二种是与自己感情重叠最多的,中学同学、知青战友、左邻右舍。或许自己早已不是底层,但“他们就是底层,我跟他们的关系不可能剪断”。

 

写时评,不快乐 

  梁晓声一直都在用两支笔写作。“小说是虚构的文本,作家通过这种文本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可是小说作品只有喜欢读小说的人才能看到。我的第二支笔写了大量的非虚构类文章,每当看到一个现象就写文章发在报上,时效性非常强。也许今天发表了,明天就扔在废纸堆里。可它至少传播了一次。”

  一个作家不可以局限于情绪写作。

  梁晓声说,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只要我过得好,国家和世界的每一天都是晴朗的;如果我过得不好,整个世界都该受到诅咒”。可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看待事物一定要超越个人感受。“如果一个写作的人看到了贫困、疾苦而没有感觉,那他还写什么呢?作家不可能只是讲故事给你们听的人。”梁晓声要求自己不限于“摆平书桌,进行虚构”。由于从少年时代起就深受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影响,他坚持不断写时评,为底层发声。

  可他又说,自己将不得不选择独善其身。“我做了,也只能做到这样了。写时评不快乐、不愉悦;又要面对媒体,回答各种各样的提问。无论问答,双方都在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其实心知肚明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曾经我乐于看到自己的博文发表后短时间内就有数十万的点击率;近来却常常想,发一大堆文章,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梁晓声“还会写时评,但只在日记里写,不会再发表了”。

  做不到无动于衷 

  写过《郁闷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人》,落笔犀利而鞭辟入里,梁晓声说,自己也会有郁闷和忐忑,有时甚至比较严重。面对媒体的很多消息,梁晓声都无法做到无动于衷。常常会想:吃的东西安全吗?生活的环境有保障吗?

  “看到蔬菜,我们都知道有洗不掉的农药。多泡一会儿再吃就可以了吗?听人说,连树都中毒了。为什么?因为连那片土地都是有毒的。我们还能说什么?不要那片土地了吗?不仅不能不要,还得继续上化肥。作为礼品送来送去的茶叶,不打农药能行吗?”

  “难道我们每个人都得成为识别专家吗?”

  “夜深人静,我曾经想象自己是国家领导人,但若让我对这许多的社会问题拿出解决办法,我只会觉得无可奈何。想得难过,就点上一支烟。生逢此时代,任何个人、包括上帝本人都不能在短时间内,让这个世界变得顺心一点。一百多年前,全世界人口才16亿,如今的中国差不多拥有彼时全球的人口数。虽然实行计划生育,还是差不多每年会生出一个德国。更不要说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不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梁晓声说,自己不是在问普通百姓,因为根本不需要问,他们缺的首先是房子和钱。这个“人”,指的是知识阶层、人民公仆。

社会缺少对公民的要求

更多的情况下我是不想说什么,我之所以还在写,正是由于懒得说话。因为平时很少说话,很少交流,就把平时想到的写下来。

中国人缺了什么?我想说两点:一是缺少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加缺少社会对我们的保障。我不太能够分得清楚究竟是前种“缺少”还是后一种“缺少”,导致中国人目前的焦灼、烦燥和郁闷。

后一种“缺少”是大家更常谈到的,一个中国人几乎从一降生就开始有所感触,缺少安全感。比如奶粉质量有问题,玩具、家具装修质量也有问题。

孩子上学问题,一到孩子上托儿所的年龄,家长们的烦恼差不多就开始出现,进较好的托儿所得求人找关系,上小学也是这样,上不了好的小学,似乎就进不了好的中学和大学。遵循这一逻辑,西方的某些著名人物可能都不会成为他们后来成为的那种人,因为他们上的托儿所、小学、中学、高中都相当一般,甚至在大学里的成绩也不是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之后,就业也成为一个问题。再接着是高房价,还有交通、空气质量、饮水质量等。当我们说这些单靠监管解决不了的时候,更深层的问题是生产粮食蔬菜和水果的土地也有了问题。既然中国人也只能活到这个份上,那就不用管这些,爱怎样就怎样,也得吃喝,也得呼吸,也得活着。

当然,别有什么病,生病更可怕。我活到这么大年纪,很少上医院,到45岁的时候去过几次,北京的几所大医院相当令人震撼,好的医院整个感觉像接踵摩肩的超市,每个窗口都要排队。任何医院的一名医生我估计一天恐怕要接待50位左右的门诊患者,有时候可能更多,如果你正好是后面的几位,他不希望五分钟内把你打发掉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我经常碰到的情况是患者坐下之后,医生问你哪不舒服,有什么感觉,最后问你想吃什么药,排了一上午,可能五六分钟就看完病,拿着药单,所取出的药和之前几次可能都差不多,关键在于你还不知道这个药的品质。

当然,我们本身也缺少,作为现代最文明人类社会对于他的公民的一些要求。前一段有过相关报道,一个孩子在埃及的古墓乱刻乱画,那是在埃及,是在人家古文明的建筑上,不是咱们自己家里,在长城上,反正那么多人留了,找个地方插空再留一个也就没什么。

中国人可能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什么原因?似乎是由于社会本身应该给予人们的保障那么少,社会有时也不太好意思对自己的公民提出过多的要求,社会不提,学校不提,家长对孩子也不提,最终导致孩子们不明白现代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

中国人缺少对公共道德的遵守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我第一次出访法国,由于不知道法国公交车的规定,他们一律从后门上车,从前门下车,我看前门开着,大家排在后门,就从前门上车了,也不是挤车挤惯了,只是想早点上车就可以早点开车,可那法国司机对我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训斥了半天。我不太清楚他用法语说了什么,陪同我们的是法国外交部人员,他与司机说了几句话,司机顿时对我客气了。下车之后外交人员告诉我,他对司机说我是日本人,法国人不喜欢中国人,因为太不懂规矩,如果说是日本人,法国人就会以为是初犯。当时我的自尊心受到非常大的伤害。

后来我写了一篇《文明的尺度》,文章的结尾写到:我感觉可能是文明在西方,传统在台湾,腐败在大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乘车到法国巴黎郊区的一个乡村旅社住宿,当天刮风下雨,山路也很窄,我坐在司机旁,前面的车上有两个法国女孩子脸朝后,望着我笑,他们可能很少看到中国人。当时有客人在等着我们,心里很着急,车又开不快,前面有车又不能超过去,心想真倒霉,要是我们的车在前面就好了。后来有一段路够宽,前面的车停下来,开车的那位父亲下了车,我们车上负责开车的法国外交部人员也下了车,两人在那说了半天,我心想,还跟人家说什么,赶快把车开过去就是了。

那位父亲对他说,一路上都是他的车在前边,这不太公平,现在请我们开到前边去,外交部的小伙子说,我们马上就要到住的地方,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吧。那位父亲接着说了一句话,还是希望我们开到前边去,车上坐着他的两个女儿,他不能让女儿认为不让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恐怕我们中国人就缺这一点,我不太知道这是由于什么样的文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直抵人心,而且成为一种不可度量的似乎先天具有的遵守。

我们经常讲外国人等红灯过路的事,虽然路上没有行车,依然会等到绿灯再过。我一般要求自己不闯红灯,特殊情况下人行道虽然是红灯,但路上没有车辆,也经常闯红灯。我最初坚持一个人站在那,等红灯变成绿灯再走,尽管左右两边没有车,但最后发现就我一个人在那儿,别人看着我,觉得好奇怪,然后也就变得有时闯红灯了。我看到的一篇文章就谈到,中国人和外国朋友在那里等绿灯,虽然路上没有车,但外国朋友说或许在对面的几层楼上正有孩子们看着,他们是那么在意孩子们看到了会怎么样。

改革开放有一个好处,中国人出去后不但看到外国怎么样,还了解到外国人怎么生活。比如,到海边游玩捕捉沙滩上的螃蟹,包括海螺,外国有相关规定,如果从沙滩挖出来的螃蟹或者海螺不够尺寸,不可以放在自己的小篮子,否则就是违法。有心细的中国人特意带了一把尺子,测量之后发现有些海螺确实比法律要求的尺寸小一些,但他已经把它挖出来,就去问海滨的巡逻员,这个海螺差一点就够尺寸,可不可以?后来收到了罚单,还收到法庭的传票,他就觉得很委屈,并告诉人家说带了尺子,对方的回复是既然带了尺子,它不符合尺寸,为什么不当即埋下去。

中国人可能觉得老外们生活太矫情,在中国确实做不到,他们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旁边没有人,钓到的鱼不符合尺寸也要抛回水里,因为如果回到家偶然被邻居发现,会把你视为一个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

中国的淡水蟹被引进德国,但德国人又不是很喜欢吃,导致泛滥涌上公路,对中国人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外国人骑自行车到这里都停下,汽车也停下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我们不喜欢的,就像看到甲壳虫一样,可以用车轮碾压过去,会有人拿出手机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让他们处理一下。

这是一种什么文化?用多长时间才会使一个国家的公民成为这样?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说欧洲人都是君子,从新闻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校园暴力、恐怖事件,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问题。但我们看人家好的一面,向人家学习,有时他们好的一面又是我们很难做到的。

来源http://sdxjw.dzwww.com/wszhc/skxx/201306/t20130619_8568743.htm

 

 

最 新 发 布
名人传记注音版
长篇小说《人生归处》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上海国际电影节消息
文学的哀愁与网络矛盾文学奖的落寞...
长篇悬疑小说《人生归处》即将出版...
电影文学剧本《白求恩在河间》
长篇悬疑小说《人生归处》、小说集...
小说精选《围困》
国学经典《十三经入门》
 
热 门 点 击
长篇小说《当爱越过年轮》《美与丑...
国学经典《十三经入门》、小说精选...
名人传记注音版《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绝恋(已出版)
英文诗歌赏析技巧
文学的哀愁与网络矛盾文学奖的落寞...
文化批评:读书在这个时代到底有什...
先锋文学只是为中国文学疏通血管的...
Acquainted with ...
村上春树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越来...
 
Copyright © 2025 天作出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严禁拷贝 北京网站制作:海源川汇  京ICP备10027853号